苏文峰自选文集  
在旷野中转折

  在海外华人基督徒中,无论早年来自港、台或近年来自中国大陆的学人,常见到在学业、事业、生活、服事各方面经历了艰苦奋战之后,由“无产阶级”踏入了“中产阶级”的平稳时期。于是,渐渐松弛了当初那股勇猛精进的斗志与敏锐自省的心态,灵命停滞不进、服事无可无不可,在无止尽的物质主义社会中插队落户下来。

  显然,“环境”的压力是很可怕的。大多时候,并非我们自己甘心停滞,而是形势使然。例如,数载寒窗,好不容易熬出学位、谋得一职,但是到达某一阶段之后,无论怎么努力,在白种人的社会中总觉难以更上层楼,而且心血精力,尽皆贡献于异乡,心中总有股说不出来的失落感。又如,娶妻生子,有车有屋后,生活算是安定丰足了,然而实际上是在分期付款的夹缝中、在割草修车、接送儿女的例行琐务中忙碌终日,却无法改变。还有,摸索多年,在查经班或教会中参与了不少服事,但久而久之,变成在尽责任而非受操练,再加上是非争执层出不穷,日久便觉枯乾乏味,撒手不管不安心,继续下去又无趣。这样的日子过久了,不是我们不想勇猛精进,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!生活在海外,就如陷于一面巨网中,不仅动弹不得,而且愈挣愈紧。到底,能“超越环境”甚至“创造环境”的人少之又少,只要能“适应环境”,就算难能可贵了。

  那么,我们就只有这样百般无奈地得过且过了?也不尽然!──我们可以从当年摩西身上得到启发。在《出埃及记》第三章,当摩西来到何烈山下时,已在旷野牧羊四十年之久。从前贵为王子,今日一介牧夫;昔年在王宫中学尽埃及一切学问,今日在荒辽的原野上看守牲畜。不错,这样的生活平稳单纯、无虑温饱,然而,四十年下来,从前那位意气风发、雄心勃勃的摩西早已消寂,现在的他,无论在自己或别人眼中,都只是个势必终老异乡的旷野牧人罢了。

  就在这时,“燃烧的荆棘”出现了!这个大异象有如一把巨斧,由天而降,劈开了重重围困着摩西的枯燥、消沈,使他淬厉奋发,靠着全能的神成就了无比辉煌的大事。显然,这样的转折,绝非他自己所能成,而是他起来回应了上帝的恩召。《出埃及记》三章4至6节记载,上帝先呼叫他的名字,然后向他自我介绍。上帝并没有遗忘他!上帝一直“看见”他子民的苦境、“听见”他子民的呼求,他在寻找人执行拯救的计划。为何他要等到这个时候,才选召摩西?──原来,四十年的旷野生涯,在人看来是沈闷烦琐、是无可奈何,在神眼中,却是一段预备、磨练的时期。上帝要让摩西清楚看见,一个人光凭学问、训练与热心,并不能真正为他做什么,惟有当他彻底看清自己的软弱与有限,磨去性格中的棱角,并转而全然仰赖神、顺从神,神才能用他做大事。而当他顺从神的呼召,开始被神使用时,不只这四十年的牧羊生涯有了全新的意义,连他四十岁之前在王宫中所学的一切亦有助于日后写作经书、颁订律法、领导管理等又大又难的事奉。

  我们从摩西的经历中可以看到:沈闷的环境、漫长的等候,都不能使我们与他的选召隔绝。只要我们爱神、愿服事神的心不变,日后必会发觉,他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,给予我们不同的经历,都有他的美意。摩西的一生告诉我们,神所拣选的,必会训练;神所训练的,必蒙差遣;神既差遣,就必负责到底。若我们觉得现今正置身于荒凉苦闷的旷野,欲进无路、欲振乏力,何不举目仰望那永不失信的神,积极面对这段受磨练的时光,并时刻留意那特为你“燃烧的荆棘”?若我们常回顾生命历程,前瞻神所安排的转折点,你的心意必将更新而变化;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惊喜,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的喜乐,也将在不断的突破中,得的更丰盛。□(举目第7期,2002年9月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