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中国学人如何溶入华人教会
海外华人查经班和教会的发展,早在1950年代就已开始;尤其在北美,随着60年代留学生事工的成长和移民政策的改变,到了70年代,过去同质性的学生查经班已发展成多元化的华人教会。从80年代起,海外教会所面对的挑战不单是对外的布道、宣教和社区的关怀,也包括内部多源背景(台、港、东南亚、美生华裔)彼此溶合的问题。
到了90年代,随着中国大陆的“出国热”和美、加、澳、纽各国对移民采“改革开放”政策,大量的中国留学生、访问学者、投资及技术移民,并他们的眷属,不断地涌向世界各地,并进入海外华人教会,成为新受洗的会友和事奉的同工。如何接纳这一新群体溶入本地教会,成为原已多源化且有宣教心志的华人教会,必须再次学习的课题。
近几年来,笔者亲身参与并观察各地中国学人溶入华人教会的情况,发现许多地区已有成功的榜样可供参考,也遇到一些共同的困难;各教会间需要彼此交流。而《举目》杂志的使命之一,就是藉这园地作为海外华人教会和中国学人沟通的桥梁。因此本文试将中国学人溶入教会的困难和双方应有的心态、作法归纳整理,盼可见到教会中“不分希利尼人、犹太人(即今天大陆人、香港人、台湾人、新马人、第二代华裔)……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,又住在各人之内”(歌罗西书三章11节)。
一. 中国学人溶入华人教会的困难
1. 初来乍到
大多数中国学人出国前从未去过教堂,到了海外虽有心溶入“主流社会”,但毕竟初来乍到;对中西教会的礼仪、用语、节目、讲道、决策、金钱奉献等都觉陌生,觉得自己只是个局外人。若随意参加教会的“活动”尚可,要正式加入教会这个“组织”,就难免有些保留了。
2. 身份背景
少数中国学人在国内的身份、地位较为特殊,若公开受洗或加入事奉成为教会中的“积极份子”,对回国后自己或家人的前途可能有影响。另有些长辈虽已退休,但因过去多年养成“谨慎戒惧”的习惯,也不敢轻易溶入教会中。
3. 人生经历
过去五十年来,老、中两代中国学人经历过的政治、社会、家庭环境,与海外生长的华人的确有极大的不同;因此在交谈、沟通、相处时常缺乏“共同语言”。双方有兴趣的话题或关心的事物不同,造成深入交往的困难。
4. 用语说法
有不少中国学人告诉笔者,他们对一些用语感觉十分刺耳;例如:“自从大陆沦陷以后”“你们上海人都是……”“你现在还没有钱,这次我来请客好了”“我们今晚预备了这么丰富的聚餐,就是为了请你们来听福音……”这些话可能说者无心,却难免令听者耿耿于怀。
5. 事奉心态
对于中国学人信主者多,事奉者少的情况,在海外校园进深特刊第五期,有一位笔名小草的作者从亲身经历中看到“初信主的基督徒,他们或多或少都要经过一番的挣扎,才能溶入教会的事奉中去。主要的原因,是我们在事奉上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。我们怀着一腔热血信了完美的神,无意中指望教会也是完美的;我们有很深的认同感,在教会里专挑大陆同胞做朋友;我们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心,却常常指望别人能改变;我们一方面缺乏受苦的心志,不愿参加事奉,一方面又似乎怀才不遇,抱怨自己不被重用;我们有太多的抱怨,太重的疑心,太强的自尊心,却缺乏信心与恒心;这些都是我们在教会事奉中的障碍。”
二. 华人教会及信徒应尽的本分
1. 态度
(1) 接纳(acceptance)
用爱心和耐心接纳中国学人或新移民。按他们的本相而非教会多年的“习俗”接纳他们;就如主耶稣接纳每一个到□面前的人一样。容许他们保有自己的表达方式、用语、作法;注重双方的共同点,不要强调双方的不同点。
(2) 肯定(affirmation)
肯定中国学人在文化、恩赐上的特色,鼓励并提升他们在事奉上的参与。
(3)感化(affection)
以亲切自然的态度关怀初信者和新同工,对于一些言词尖锐的慕道友,也用忍耐和爱心感化他们,鼓励他们畅所欲言。往往信主前质疑最激烈的人,真正得救后是教会内信仰最坚定的人;《游子吟》的作者里程,就是一个例子。
2.动员
教会将学人事工视为本地宣教,差派人力、财力、灵力投入。支持时请注意,是分享不是施予,不要带着优越感来事奉。
3.主动
主动邀请中国学人参与聚会或事奉,让他们成为团契和教会的核心同工。主动与他们建立较深入的生命、生活、事奉关系。
4.了解
尽力了解中国学人的人生经历、教育背景、生活现况、名词术语、影视书刊、表达方式、思想见解;建立共同的兴趣,找到传福音的切入点。(可参考新出版的《海外中国学人事工》一书,见本期31页)。
5.更新
|
聚会形式 |
信息内容 |
布道方式 |
表达方式 |
事工原理 |
避免 |
说教式 |
耶稣言行 |
谦卑认罪 |
活泼 |
靠祷告 |
|
填鸭式 |
爱与饶恕 |
以神为本 |
自由 |
靠灵力 |
|
枯坐式 |
信仰与生活 |
救主与主 |
合情理 |
重同心 |
注重 |
参与感 |
十架道路 |
因信称义 |
少术语 |
同理心 |
6.慎言
勿批评中国大陆政治、社会、文化、卫生的缺点,多欣赏其优点。绝对不要在教会中辩论政治议题(如统一、台独等)。
三. 中国学人应做的努力
1. 忘记
忘记背后,努力面前。过去遭受的创伤,求神彻底医治;过去高筑城府、明哲保身、互不信任的“习惯”,求神改变。
2. 自然
不卑不亢(自卑或自大),自然地参与教会中的讨论、事奉和活动。视自己与其他背景的中西信徒一样,都是神的儿女。
3. 主动
主动参与聚会或事奉。在自己能做的项目上忠心殷勤,取得互信。
4. 兴趣
关心并设法了解海外华人信徒的人生经历及教育背景。扩大自己的兴趣面及关心面,以便与海外华人有共同的话题。
5. 慎言
勿批评港、台政治、社会、文化中的缺点,多欣赏其优点。不要在教会中强调自己的政治立场或引发辩论。
6. 敏感
勿过份敏感,不要太介意某些海外华人无知或无心的话语和举动。
四. 结语:竭力合一
主耶稣在《约翰福音》十七章,曾多次祈求“使他们都合而为一”“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”。保罗也强调:“并不分犹太人、希利尼人……因为你们在耶稣基督里,都成为一了”(《加》三:28)。合而为一,是今日多源化的众信徒要靠圣灵“竭力保守”的(《弗》四:3)。若须“竭力”,就表示困难重重;但我们靠着那加力量的,必然能成。
今天,在海外各地,我们已看到无数的中国学人自然地溶入华人或西人教会中。他们既具有自己的特色,又与其他背景的人不分彼此,这是何等的美善!
另一方面,随着中国学人事工的进展,在北美、澳纽已有一些教会以中国大陆背景的人士为主体。这样的情况,和70、80年代在北美成立的美生华裔(ABC)或粤语、台语的同质性教会颇为相似。从过去教会增长的经验中可看到,原先以单一语言或族群为主体的同质性教会一定会多源化。因此目前以中国学人为主体的教会也绝不会闭关自守;当她稳定成长,且有宣教心志后,也必须开始思想如何接纳其他背景的华人(或西方人及其他族裔)溶入这普世教会中的肢体。
教会是基督的身体,身体的增长规律就是“百节各按各职,照着各体的功用,彼此相助,便叫身体渐渐增长,在爱中建立自己”(《弗》四:16)。这是今后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教会当有的愿景(Vision)
|